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18的文章

darktable 翻譯流程

前置作業   sudo dnf builddep darktable   pip install --user jsonschema   git clone https://github.com/l10n-tw/darktable.git   cd darktable   git remote add upstream https://github.com/darktable-org/darktable.git 翻譯前  git pull --rebase 建置   git submodule init   git submodule update  ./build.sh 建立 pot 模本  intltool-update -p 接著再用 poedit 打開 pot 檔,建立 zh_TW.po 並接手翻譯即可。 以 pot 模本更新 po  intltool-update your_PO_file 官方給譯者的翻譯資訊 https://github.com/darktable-org/darktable/blob/master/doc/TRANSLATORS.md

translation project 與 robot 打交道的技巧

寄給 robot 的主旨是     PACKAGENAME-VERSIONNUMBER.TEAMCODE.po 其實就是你從 translationproject.org 下載的對應語言 po 檔檔名,可以直接複製貼上。 寄出前,用文字編輯器檢查一下 po 檔標頭中 Project-Id-Version 欄位的版號有沒有和檔名中的版號一致,這點很容易忽略。 確認標頭內容差不多後,就將 po 檔作為附件寄出給 robot,信件內容維持空白即可。

翻譯與文化引介,兼談 breadcumb、permission、lint 等譯詞

圖片
當一位譯者在考量某個詞彙的翻譯時,必須一併考量原作者本身的文化背景,以及自身語言的文化背景,如此才能得出好的、如實呈現的翻譯。 以 Weblate 為例,翻譯編輯器除了一般模式外,還有一個提供譯者心識狀態更專注於翻譯的 Zen mode;另外,翻譯專案下也提供一個 Insight 項目向內觀看專案下的大略樣貌,像是翻譯的歷史、活動、統計數據資料等。 如果譯者稍微瞭解近期佛教發展的動態,以及美國嬉皮文化引領的新世紀風潮,便知道作者可能有過內觀禪修的相關體驗而特意採用(賈伯斯學禪亦是曾浸在這個浪潮中),Zen、Insight 都是內觀禪修很常見到的英語用字。 因此,這裡的 Zen mode 將之譯為「禪譯模式」(帶有禪意的心流翻譯模式),Insight 直接對應為「內觀」(往內觀看專案的內在樣貌)。Zen 與 Insight 這些皆是作者選擇採用的譬喻詞,而不說 Mind-flow mode、In-project stats。 說穿了,今日若有譯者認為 Zen 此處不該譯成禪譯、Insight 不該譯成內觀,打算依照自身理解與此處作用去描述它,例如改說是「連續模式」(Continuous mode), 或「概觀」(Overview)、「數據統計」(Stats) 諸如此類,等同指明他不懂相關的文化背景脈絡,亦不打算深入瞭解原作者心思,只想以自身見解自行解釋。   一旦完全丟失了原作者採用該詞語想表達出的旨意,這樣一來就不是譯介,而是譯者的個人改作。 ======== 磅蛋糕,出自嘉義的「自由が丘」小店 再來曾見到網友討論 breadcumb 的翻譯,抨擊不應該直譯為「麵包屑」云云。   其實,如果譯者慧根夠,就會知道作者採用此字眼的典故出自耳熟能詳的童話故事——糖果屋。糖果屋的故事在臺灣同樣廣受歡迎,幾乎眾所皆知。讀者多半看見這個字眼後,稍微動點腦筋就會想到糖果屋,心中立刻會有相應的概念浮現出來,這也就原作者採用這個字眼的用意。   在這個案例中,甚至可以說兩個語言間的文化脈絡是互通的,若另外譯為諸如「網址導覽指引」之類的詞語,無異畫蛇添足,反而無法給予讀者從直譯詞語理解其暗示資訊,在秒懂時發出「啊哈」一聲 ( Aha! moment ) 的會心一笑。這種譯法讓讀者又隔了一層紗,搞不懂原文 breadcumb 的語意脈絡,甚至第一次看到英文資訊時,還要

在 fedora 上將 Google Nexus 6 (shamu) 刷機成 LineageOS

圖片
首先安裝必要的工具  sudo dnf install android-tools   再來參考 LineageOS wiki 上的資料,以下為 Nexus 6 代號 shamu 的相關資料。 https://wiki.lineageos.org/devices/shamu/ https://wiki.lineageos.org/devices/shamu/install Nexus 6 刷完機後,採 LineageOS 15.1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你除了刷 LineageOS 外也打算安裝 GApps,那麼在 recovery mode 選 Install 安裝時,必須要 Add more zips 多選 GApps 的 zip,而不是只有單選 shamu lineageos 一個。 否則一旦開機,之後要再裝 GApps 就只能 format data、advanced wipe 後從頭開始。  shamu 相關檔案下載 TWRP https://dl.twrp.me/shamu/ LineageOS https://download.lineageos.org/shamu GApps https://wiki.lineageos.org/gapps.htm

感謝有您——個人自由軟體參與回顧

圖片
昨天晚上,信箱來了一封信,是由我放在本網誌側邊欄中贊助連結來的,感謝林姓網友贊助了 600 圓臺幣!這是連結放著多年來的第一筆贊助,甚是感激!今日有感,寫下了這一段我個人參與自由軟體的歷史,有興趣的朋友就自己隨意看看囉。 翻譯自由軟體這差不多十年來,一開始是因為喜歡上自由軟體無私的精神開始踏入的。 緣起 一切最初的起因,就是我就讀嘉義市立北興國中電腦課中(2003年), 吳政祥 老師 在第一堂課便介紹「作業系統」,它是操控電腦進行作業的基礎環境;市面上常見的是 Windows,此外還有 DOS、Mac OS 等,甚至有一種「 完全自由 」的 GNU/Linux 作業系統 。 Fedora 13 桌布,Kyles-mockup-2。飛向自由的浩瀚無垠宇宙 一般人買電腦,主要用途不外乎辦公打字和上網查資料。除了自由的 GNU/Linux 作業系統外,也有自由的辦公軟體——OpenOffice.org,以及自由的瀏覽器——Mozilla Firebird 或 Mozilla Suite。後續課程中,也從老師那學習了 OpenOffice 的操作、Mozilla Composer 的操作等;而其中最重要的是,我開始崇尚起 自由軟體背後的精神 。 家中的個人電腦裡,我就是從 Windows 平臺上的 Mozilla Firebird、Mozilla Suite (SeaMonkey) 開始接觸的,而 MozTW 論壇 是當時我最常瀏覽的網站之一。在那個年代裡(大海盜時代),除了自由軟體外,我也在網海裡四處飄盪,找尋各種覺得有用、值得採用的軟體與資源。 GNU/Linux 初探——Tetralet、jserv 隨後,隨著對自由軟體興味越來越濃,便花費了臺幣六百左右,購入了旗標出版的 Fedora Core 1 書籍,每天睡前讀一點,但從來沒有裝到電腦裡。從這本書中,知道了 DistroWatch.com 、freshmeat.net、SourceForge 等,也試著在上面亂晃,知曉了軟體海之遼闊。 在 DistroWatch.com 裡,我發現了 Knoppix 這套基於 Debian 與 KDE 桌面的 Live CD。查詢資料的過程中,相繼發現了 自由軟體技術交流網 、舊臺南縣網路中心的 B2D 專案 、 Moto 摩托學園 等。

翻譯者簡要 cvs 用法 (以 gnu 網站為例)

前置環境 (專案成員 CVS 存取,透過 SSH) cvs -z3 -d:ext:[USERNAME]@cvs.savannah.gnu.org:/web/trans-coord co www 若為匿名者 (非成員), cvs -z3 -d:pserver:anonymous@cvs.savannah.gnu.org:/web/trans-coord co www 翻譯前 cvs update 翻譯中 編修 po 檔 再將 po 檔加入版本管理系統追蹤之列 cvs add po/pagename.zh-tw.po 翻譯後 cvs commit -m "(FILENAME): Short description of the change." po/pagename.zh-tw.po Commit 摘要指引 https://www.gnu.org/software/trans-coord/manual/web-trans/web-trans.html#Commits  參考資料 GNU 網站譯者指引

翻譯者簡要 svn 用法 (以 blender 為例)

前置環境  svn checkout --username [USERNAME] https://svn.blender.org/svnroot/bf-translations/branches 翻譯前  svn up 翻譯中 編修 po 檔 翻譯後  svn commit -m "update to Chinese (Taiwan) translation" zh_TW/zh_TW.po 參考資料 Blender SVN howto

常見的翻譯 epic fail

有「A, B and C」或「A, B or C」翻譯成「甲、乙,和丙」或「甲、乙,或丙」的。 可是,大家在讀以漢語為本的小說或文章時,絕對只會看見「甲、乙、丙等」或「甲、乙、丙……等等」這樣的寫法。 很喜歡思果著作裡說的,佳譯像鹽化在水裡,看不出痕跡,但鹽總在那裡,沒有添,沒有減。 好的翻譯應該不著痕跡,像是母語寫成的一樣,而且應該貼合原著寫作的意境。 想的是:「當原作者會講本地語言時,他會怎麼表達呢?」。 所以,譯者本身的母語文素養也是很重要的,以英漢翻譯為例,起碼要會寫基本的漢文文章,瞭解漢文語句的結構,才不至於翻譯時迷失了,變成翻譯味濃厚的翻譯。

辨析 Contents 目錄與目次

對於目錄與目次不大明瞭,查了一下資料。 簡單說,古代書籍如章回小說、經典,每章每回每段都會有一個開頭的區分標題,稱為「題目」。 為了方便查找,在書籍的最前方放一份列表,列出題目的次序,稱為「目次」。 如果有許多藏書,為了方便清點與查找各書,會做一本收錄各書籍的「目錄」。 至於「書目」,是指「研究書籍外形、出版及版本,以究明書籍歷史之一門學問」,或「某一特定主題或由或某一著者所撰之著作清單」、「在撰述一著作或一篇文章時,所參用之資料清單」。簡單換句話說,書目就是指文獻資料。 如果對應到英文的話,羅列如下: 題目 Titl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Contents) 目錄 Catalogue 書目(文獻資料) Bibliography/Reference 但人生最重要的就是這個 But。基本上大多人都不懂傳統圖書文獻學,所以也不清楚「目錄」跟「目次」的差別。 在今日,即使是出版社也大多使用「目錄」一詞來指稱「目次」這個意義,或許是因為 Word 之類的文書處理軟體翻譯時,多以「目錄」稱呼「Table of Contents」所致。 如果想要隨波逐流,在今日 Table of Contents 混用「目錄」與「目次」的社會中,想用哪個翻譯都可以。 但如果想要正本清源,Table of Contents 應該使用「目次」而非「目錄」。剛剛正好看到一篇日文 wiki,日文中還是依據過去漢文學傳統稱這個 Table of Contents 為「目次」。 至於索引,是由外來書籍引入的做法,英文為 Index。 資料來源 《 目錄、書目、目次及索引之概念釐清 》,作者為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編審兼圖書館主任 劉春銀。

二零一八年春

圖片
PGY 完後大約過了半年。這半年裡的前兩個月,其實都在補眠、打包行李、搬家,還有在懷念的地方行走;第三個月走出臺灣,去了一趟羅馬看看所謂的 LibreOffice Conference。 後四個月裡,原先想專心搞好翻譯,剩下時間好好準備考學士後中的。但沒錢真的難過活,只做志工的自由軟體翻譯是收不到錢的(左手邊贊助連結放了很久,可從來沒有收到捐款過 XD)。後來在介紹之下,去認識的診所上個幾診打點工,維持住微薄的生活開銷。 此時,可自由運用的時間越發少了,扣掉上班、翻譯、睡眠等時間,其實沒剩多少可以唸書。以前之所以可無虞貢獻自由軟體翻譯,正是因為學生靠家裡,不需煩惱生活費而來的。之前花自己錢買的函授課程(線上課程有時間限制到今年六月結束,教材部分為一期的份),只上了一個月左右就無暇顧及。因此,也考學士後中這條路也就放棄了。我想,或許先把 LibreOffice 設計那本書的翻譯趕完後,盡快開始看線上課程吧,看不完的部分就算貢獻課程公司好了,在此為我拋灑的錢致上最高敬意。 在世界角落默默綻放的櫻花,唯有從鐵道駛過才能偶然一瞥它的美。 如果要盡快完成預想的翻譯,就得花全力的時間在那上面;如果想要一次就考上學士後中,也是得花上全部的時間才能擠到前面去;如果想要更好的生活,不必細細計較每次開銷的花費,就得更專注在工作上才行。這就是取捨。而三者兼做的結果就是,什麼都有些許效果,但什麼成果都不豐碩,而且花上比專心作一件事更多的時間。無法專注在一件事上,就是進度遠落後於個人預期。 以前學生時期,其實不曾真正想過花費的問題,直到最近這幾個月不斷吃老本寅吃卯糧,又遇到朋友邀約出國旅遊,努力東湊西湊刷個機票錢才感覺到金錢壓力的沉重。 自由軟體貢獻之消亡,甚至我們更局部來看自由軟體翻譯之殆,無疑就是取決於貢獻者是否要為自己的生計奔走。只要忙於生計,那麼便無瑕顧及自由軟體的永續經營。可歎的是,雖然明知有這些問題,卻沒有能力解決。因為臺灣的生態環境下,很難形成像 Red Hat 這樣可以靠自由軟體服務賺錢的公司,或是像 The Document Foundation、GNOME Foundation 這些支持某項自由軟體專案發展的基金會。 即便曾經向 OCF 這樣的組織提過類似的環境改善發想,看大家能不能一起為臺灣這樣的環境做些甚麼,得到的就只是「想法很好」、

翻譯與先入為主

圖片
最近看到談國語配音的影片,說到大眾心理的「習慣問題」、「先入為主」看法會影響聽者對於配音的看法,例如小時後習慣聽國語配音的哆啦A夢,長大聽到日語配音就很不習慣;或是聽日語配音時心中就開一個美好濾鏡去聽,例如同一配音員以相同聲線詮釋同個角色,分別配了日語版跟國語版,結果竟然引來不少人批評國語版配得很糟。 其實翻譯也是一樣。 同一個外來詞語,只要前人有翻譯過,無論翻譯得好不好,總之只要大家習慣了,一看到新譯詞就會倒彈。 或是相同意義的詞語,單純抽換詞面也會引來批評,就算你換的詞是字典裡有的,臺灣人也都看得懂的,依然會有先入為主的習慣問題發生。 這類翻譯的回饋意見,全然只在「我看了不習慣」,基本上沒有什麼理據。 翻譯本身是個創作過程,本來就會帶有譯者的原創性,只要合乎「信、達、貼」,無疑都是好翻譯。甚者,以自由軟體翻譯為例,後譯出者在翻譯的品質上絕對能先譯出者有更好的翻譯,因為這群譯者能從自身的使用狀況、當下相關的背景知識中看出先譯出者的不足處或錯誤處,當然也就能得出更適當的翻譯並改善之,這是自由軟體翻譯的一大優勢。 然而,普遍習慣者基於「我看了不習慣」的先入為主看法,反對後譯出者改善的翻譯, 在我看來是可譏的。我認為,習慣可以重新塑造,翻譯亦然。以佛經翻譯為例,現代除了藏語經典外,更有了南傳巴利語經典可以與漢譯本對照,更展開了全新的佛經翻譯校對時代,許多過去劣質的翻譯也一一被檢視出來。如果堅持墨守成規,我認為對於翻譯事業的改善全然無益。 君不見清末嚴復提出之「天演論」被「進化論」取代,「羣學」被「社會學」取代,足可見即便依漢語習慣譯出的詞在延續上也不見得都能勝出。 順帶一提,嚴復提出的「信、雅、達」原則,我認為遠不及思果提出的「信、達、貼」原則要好,「雅」的原則在我看來根本沒什麼意思。假設你在翻譯一本小說,某角色講話很粗俗,甚至不大識字,那麼你把他所說的語句與用字遣詞都譯得很「雅」好嗎? 所以,能貼合原作者意境、語法、行氣、性格才是重要的。嚴復自身提出的翻譯時至今日絕大多數都被取代,我還真不知道有哪些譯詞是嚴復留下來的…… 建議讀者有興趣可以去讀讀思果探究翻譯的作品。 深入閱讀 〈 言論自由能夠讓社會進步嗎?百年之前,一位中國翻譯家的理想 〉 梁曉遴 著 〈 我們能把語言純化嗎?-中文裡頭的「和製漢語」 〉麻瓜的語言學著

Deja-Dup 備份

圖片
之前 Ubuntu 和 Fedora 在某一段時期預裝了 Deja-dup,所以才得知 Deja-dup 可以在 GNU/Linux 桌面環境下備份、還原個人資料,所以也一併協助翻譯了這個軟體。 Deja-dup 是 duplicity 的圖形介面前端工具,名字也很有趣,就是法語 Deja Vu 既視感的變化。Deja-dup 能協助你再製資料,得以重現似曾相識的事物。它相當簡易,可以設定要備份的位置、想排除的例外位置、備份的頻率是要每日、每週、還是每月等,當然也可以還原檔案。 可是,不知為何後來 Fedora 就不再預裝這套軟體了,所以想用的朋友們請手動安裝吧!     sudo dnf install deja-dup deja-dup-nautilus 這是安裝好後,開啟時的畫面。 右上角按鈕為自動備份開關。這裡可以手動開始備份、還原資料。 讓你選擇指定的備份儲存位置,我是放在外接硬碟的 Backup 資料夾內 選擇備份排程,我個人設定每週,它會提醒備份,若剛好儲存位置可用則直接開始 如果要還原的話,回到「概覽」頁面,可以看到「還原」按鈕,按下去便進入指引模式協助你還原檔案,依照指示操作即可。 還原資料操作

Fedora 27 發行同樂會—臺北

圖片
Fedora 27 在2017年11月14日發行,包含了時下最新的自由與開源社群的開發成果。 臺灣的 Fedora 大使,Freedomknight (陳貴鑫) 和 zerng07 (曾政嘉),舉辦了「Fedora 27 臺北發行同樂會」活動,讓社群一同共享 27 版發行的喜悅和樂趣,活動日期是2017年12月9日。活動的主要目的,是要讓在地更多人知道 Fedora 專案,並更進一步深入參與。活動地點在臺北的摩茲工寮 MozTW space,是 Mozilla 臺灣社群開放給開源相關社群朋友使用的空間。 在活動開始前,Freedomknight 大大帶了 Fedora 專案贊助的披薩來到會場,而 zerng07 則開始設置投影機與待會的開場內容。 Fedora 27 發行同樂會,場地在 MozTW space 時間到後,大家稍微自我介紹,並講述怎麼遇見 Fedora 的過程。接著,zerng07 分享了在地社群和全球 Linux 社群的相關新聞,和 Fedora 27 目前已知的常見臭蟲等。 Chou CW live demo 以指令列製作 Live USB 開場後,第一個分享的是 Fedora 大使 zerng07,他講了 Fedora 專案介紹和自由軟體運動的歷史故事。然後,Chou CW 則上臺分享了如何用指令列錄製螢幕畫面,還有 Live USB 的製作方式。 接著是發行同樂會活動的重頭戲,就是 InstallFest 和 Live USB 製作啦!當天有一兩位朋友想要瞭解如何在機器上安裝 Fedora 的。在社群朋友的帶領之下,順利完成了安裝,並且做了安裝後的調校,讓系統使用體驗更為順暢。 F27 發行同樂會團體照。 Freedomknight 為左手邊穿著 Fedora T-shirt 的男子。 Zerng07 是中央偏右穿著 Fedora 帽 T 的男子。 WM Chang 則是上排中右手邊算來第二位的帥氣男子。 最後,活動的尾聲,是開放討論與自由聊天。隨著活動結束,參與者一起拍了張團體照,為當天活動留下最美好的記憶。 Fedora-tw 社群相片(放在 Flickr 上,歡迎加入一同貢獻相片): https://www.flickr.com/groups/2795459@N23

Fedora 27 Release Party - Taipei Report

圖片
Fedora 27 was released on Nov 14, 2017. It contained many latest development results from free and open source community at the time. The ambassadors in Taiwan, Freedomknight (陳貴鑫) and zerng07 (Cheng-Chia Tseng), hosted "Fedora 27 Release Party at Taipei" event  for the community to share the joy of 27 release on Dec 9, 2017. The main theme on the event is to let more and more people know Fedora Project and get involved. The location was at MozTW space, a space of Mozilla Taiwan community, in Taipei. Before the event, Freedomknight brought the pizzas which were sponsored by the Fedora Project to MozTW space and Cheng-Chia Tseng started to set up the projector. Fedora 27 release party at MozTW space In the beginning of the release party, everyone self-introduced briefly about himself/herself and how he/she met fedora. Then, Cheng-Chia Tseng shared about the recent news on local community and the global Linux community. Chou CW live demoed on Live USB creation